浙江“钴王”敦促大众保持冷静

凭借着掌上明珠“钴”,华友钴业被外界称为“钴业大王”。华友钴业的掌门人陈雪华,很早之前就放眼世界,立根源头,在非洲、印尼等地拿下诸多矿场。此后国内其他锂电巨头也纷纷步其后尘,杀出国外。近期,陈雪华表示,中国锂电企业要避免盲目出海、各自为战。

如果说宁德时代是锂电池的龙头,那么华友钴业就是锂电池供应链上游产业的老大。

华友钴业的手上有六块宝:刚果(金)的钴、印度尼西亚的镍、津巴布韦的锂、三元前驱体及正极锂电材料和低成本的铜。华友钴业的六块宝,与主流锂电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流锂电池正极材料分为三元材料、磷酸铁锂和钴酸锂,这三种材料的应用场景各有不同。

华友钴业下游的布局,正是运用在乘用车领域的三元正极材料。三元正极材料是指镍、钴、锰三种过渡性金属氧化物成分,进行不同比例调整组成的正极材料。钴是生产电池正极材料的重要原材料,锂电池是钴的重要消费场景。

在“六块宝”中,钴无疑是华友的“掌上明珠”。在华友钴业春风得意的那些年,华友钴业的创始人陈雪华,更被外界称之为钴业大王。在新能源行业兴起带动钴大火的那些年,作为中国最大钴化学品生产商,华友钴业自2015年上市以后,股价一路飙升,成为资本宠儿,2017年更是成为超级大白马,2020年被机构投资者抱团抢购。

然而,随着国内锂电市场需求的饱和、上游原材料价格的萎缩,华友钴业的业绩和市值也受到了冲击,其股价从110多元(前复权)的历史高位,一路下跌到如今的27.25元,总市值减少了约1500亿元。华友钴业“中国钴王”的位置也在2024年被洛阳钼业抢走。而其凭借早期出海打造的上游优势,也随着众多国内锂电企业纷纷出海而逐渐失色。

近期,陈雪华在接受财新专访时表示,中国锂电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应当避免出现盲目出海、各自为战的局面,可以通过与上下游客户合作共建产业链,组建产业联盟等方式共同出海,通过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方式来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与综合竞争力。

钴价巨烈震荡

华友钴业急了?

在百度贴吧、小红书两个社交平台上,华友钴业的前员工们写下了不少吐槽的帖子。

华友钴业前员工王莹告诉「市界」,从2024年10月开始,她身边也陆续走了一些赔偿成本低的人。

华友钴业官方网站显示,2024年,华友钴业称逆势“扩招”2000个应届毕业生。而华友钴业副总裁方圆,曾向媒体记者透露,2022年,华友钴业招了6000多名大学生。其中,60%以上是本科,清华北大博士有20多人。

「市界」了解到,华友钴业裁员范围涉及多个基地,比如桐乡和衢州。桐乡是华友钴业的总部,而华友钴业在衢州,有一个核心的控股子公司,名叫衢州华友钴新材料。这家公司是华友钴业在国内的钴新材料基地,专注于钴等有色金属的深加工和销售。

在招大量应届生入职公司时,华友并没有预料到如今的市场行情。“当时招人的时候,以为市场很大,就扩建储备人才。但哪想到国内订单锐减。”华友钴业前员工冯峰告诉「市界」。

在北山常成基金投研院执行院长王兆江看来,华友国内订单的减少,主要是市场变化,以及竞争压力。“国内电动车已经连续多年高速增长,2024年全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到35.7%,同比提升8.1个百分点。短期必然有需求调整,不可能一直持续快速增长。”

与之相随的,是有色金属市场的内卷。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钴酸锂产量为8.9万吨,同比增长了36.7%。这表明市场供应充足,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产能过剩、供需关系变化中,锂电市场价格震荡,镍、钴等有色金属价格跳水。

以金属钴为例,其价格从2022年年初的超过56万元每吨,跌到了2024年12月的21万元每吨,基本到了矿山的生产成本线,创下近三年的低点。并且,钴价丝毫没有触底反弹的征兆。钴价跌,则业绩跌。靠天吃饭的华友很被动。

除了有色金属板块震荡外,由于成本高、产能过剩等原因,三元材料在国内的处境也已不妙:不仅被磷酸铁锂材料挤占,还处在优先消化库存的状态中。

这也使得华友钴业,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不断下滑。2024年前三季度,华友钴业在国内市场的销售收入,同比下降了11.2%。

华友钴业的存货价值,也较上年前三季度末增加了8.8%。华友钴业存货积压的问题,也被不少投资者诟病。与此同时,由于大规模扩张,长期的资金净流出,华友钴业有不小的财务压力。截至2024年三季度,华友钴业的资产负债率为66.8%。并且,账面货币资金比流动负债,少了近300亿元。

如此情况下,资本市场用脚投票。华友钴业的股价从最高点一落千丈后一直反弹乏力。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华友钴业本身市值偏大,体量较大,不易反弹。第二,当前年报业绩还未披露,投资资金还在观望。”王兆江告诉「市界」。

▲(华友钴业近4年股价走势图。来源/同花顺)

陈雪华恐怕没有想到,曾经备受投资机构追捧的华友钴业,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钴业大王造富始末

陈雪华的奋斗史颇为励志。

初中毕业后,陈雪华进了老家浙江桐乡的村办化工厂。边做卖豆芽的副业,边靠自学化学知识,他从基层员工做到了副厂长。在化工厂倒闭后,陈雪华在1994年,借贷10万元盘下了厂子,并更名为桐华乡兴化工厂,开始生产用于陶瓷和玻璃工业的氧化镍,顺带做一些氧化钴的贴牌生意。

随着氧化钴订单的增加,陈雪华看到了钴材料市场的前景:增长快,不内卷。于是,在2002年,陈雪华拉来了一个台商谢伟通,并从北京引进了有色金属总院的湿法冶炼技术,围绕以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开启了氧化钴的生产领域。这一年,桐华乡兴化工厂,更名为华友钴业,意为“根在中华,友遍天下”。

此时,华友钴业已成为国内少数能生产钴产品的企业之一。但很快,陈雪华遇上了第一道难题:钴资源总量只占全球1%的中国非常缺钴。为此,陈雪华在2003年远赴非洲寻找矿山,试图参股上游资源。从熟悉当地人文地貌,法律法规,到成功参股非洲矿山,华友用了五六年的时间。

在这个期间,华友钴业先后通过在非洲刚果(金)设立的子公司CDM和MIKAS,建立了采、选、冶于一体的资源保障体系,为国内制造平台提供了低成本、稳定可靠的原材料保障。在成功上市的2015年,华友钴业正式进军了新能源项目,开始专供锂电池原材料制造。

这一年,华友钴业年报显示,“钴铜”产品营业收入分别为22.76亿元、11.7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5.84%。当时,格林美钴产品营收仅为3.75亿元。华友钴业由此被冠以“钴业大王”的称号。自此以后,华友钴业进入了快速扩张期。

除了收并购、定增等资本运作手段外,华友还通过合资、自建等模式,来实现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布局。这一边,疯狂收并购的华友一直进行大额资本支出,另一边,在有色金属价格周期的震荡中,华友一步步走向辉煌,兼具成长性和周期性。

华友钴业的成长性,与产品、资源优势有关。周期性则跟上游金属原料市场一荣俱荣,在钴价飙涨中,华友钴业的股价,从2015年上市之初的8元多每股,涨到2018年3月15日135.80元每股的历史高位。资本市场看好华友钴业的2018年,华友的重要股东开始落袋为安了。

这一年,华友钴业的原实控人之一谢伟通,通过二级市场和股权转让,合计套现15.07亿元。但从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期间,钴价开始深度回调,华友钴业也受到牵连,为此,陈雪华深深意识到,必须延长产业链,让华友的业绩摆脱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于是,自2019年,华友钴业开始向下延伸打造正极材料全产业链。

在陈雪华看来,无论对于上游厂商,还是下游厂商来说,扩张自己的产业链,通常是能够降低成本的。华友的实际控制人,由陈雪华、谢伟通变更为陈雪华的2021年,华友在三元正极材料以及三元前驱体行业布局完毕。

三元前驱体材料,本质上就是镍钴锰氢氧化物,是三元正极材料的上游。三元正极材料则是镍钴锰酸锂,比三元前驱体多一个锂。三元前驱体材料,需通过再结合与锂盐的混合烧制,才能得到三元正极成品材料。

2021年末,华友钴业市值飙升到千亿元,这一年,谢伟通离场,三年合计套现178.4亿元。

同年,陈雪华以185亿元人民币的身价,位列2021胡润百富榜第380名,坐上桐乡市首富宝座。到2022年年末,华友营收规模突破600亿元,远超其他同行。华友以位居世界前列的产销规模,成为中国最大的钴产品供应商。就连世界钴业协会会长也感叹道:华友钴业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企业。

陈雪华曾从公司层面剖析了华友钴业成功的原因。“第一是坚持,第二是开放,第三是与时俱进。”

“陈雪华对钴业商业价值的判断具有前瞻性。他善用资本,提早布局,借锂电爆发之势,成就了财富积累。”王兆江向「市界」解释道。实际上,陈雪华并非单打独斗。他早期的造富路上,有谢伟通这个合作伙伴。从陈雪华创业开始,到前往非洲买矿,谢伟通都给予了鼎力支持。在减持华友股份套现离场之前,谢伟通持股占比一度超过80%。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在危险和不安中,近两年,华友钴业的股价从2021年7月30日115.72元每股的高位,一路下跌到2024年3月6日上午收盘时的27.25元/股,两年多时间市值蒸发1200亿元。

在外界看来,华友钴业遭遇滑铁卢,与时代这个大背景固然有关,也受创始人陈雪华决策的影响。“消费需求周期转弱,是新能源汽车所有行业面临的问题。然而,资本运作是把双刃剑,风险敞口必须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王兆江告诉「市界」。

出海能否力挽狂澜?

对于华友钴业目前遇到的问题,比如行业产能过剩、股价低迷、业绩增速放缓等问题,陈雪华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两年,为了提振A股股价,陈雪华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比如累计出资2.81亿元,回购华友钴业的股价。

2024年7月,华友钴业还披露了2024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拟对2211位激励对象授予限制性股票。但只可惜,华友钴业的股票一直没有明显回调迹象。反而从2024年下半年来,华友股价的跌幅超过40%。这使得股票激励计划能否实施充满了未知数。

相比国内市场的“水深火热”,海外市场在供给端尚有收购机会,在需求端也存一定在市场缺口。近些年,华友钴业频繁在海外收购各种钴矿产地和镍矿铜矿等金属矿区。除了早早进入的非洲刚果(金),印度尼西亚被陈雪华当做华友钴业掌控上游资源新的主阵地。

陈雪华断定,在高镍化的趋势下,镍也将成为关键资源。高镍材料是指三元正极材料中镍含量的增加,这是为了提高能量密度的一种趋势。

民生证券指出,在镍方面,华友钴业旗下的印尼华科高冰镍项目已基本达产,华飞12万吨湿法镍于2024年6月份投料试产,下半年贡献增量。锂方面,华友掌控的非洲津巴布韦Arcadia锂矿项目2024年3月底正式投料试生产,并成功产出第一批产品。

然而,“觊觎”印尼镍矿资源、非洲钴锂资源的不止华友钴业。近几年,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企业,纷纷宣布在印尼展开布局,开启一场“围猎”印尼的行动,涉及企业涵盖材料至终端车企,几乎贯穿锂电上下游产业链。

国内三元前驱体三大巨头已齐聚印尼。除华友钴业之外,格林美、中伟股份,均已通过直接投资、入股的方式,在印尼布局了多个镍钴的资源项目。这些项目将在2024-2025年间陆续实现投产。就连华友钴业深耕的非洲,近些年也涌入了不少玩家。

以国内为例,洛阳钼业、中国有色等企业,都在刚果(金)投资铜钴矿山,借此机会增加上游资源保障的可持续性。如洛阳钼业,间接持有位于刚果的TFM铜钴矿80%的权益,2024年前三季度钴金属产量约为3.7万吨。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华友钴业2024年前三季度,出口收入同比大幅下降了28.6%。

但这并不意味着华友钴业就没有优势。陈雪华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华友钴业有低成本的镍钴锂资源保障、有行业中最完整的锂电材料全产业链、有从湿法冶炼到锂电正极制造的先进产能、有覆盖全球主要客户的市场支撑。完全有能力在充分竞争中把握机会,使自己变得更优秀、更强大。

陈雪华所言非虚。如今的华友钴业,在上游布局了钴铜资源、镍资源和锂资源, 中游冶炼环节完成了以钴为核心,镍、铜、锰、锂等为补充的业务结构,下游的三元前驱体、正极材料和再生资源也初具规模。不仅如此,华友钴业还拥有专业的技术团队。

华友钴业早在2013年,就设立了新材料研究院,招揽不少技术人员。到2020年,华友的研发技术人员就达到了3284人。2021年,华友钴业的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为2.31%,是竞争对手洛阳钼业研发费用占比的14倍多 。这些年来,华友相继研发推出高电压四钴、小型锂电及动力等多种三元前驱体,以及全系列三元前驱体等。

尽管华友业绩表现不复往日,但这家公司的收入结构也逐步实现多元化。2022年,华友钴业的业务包括正极材料、贸易及其他、钴产品、三元前驱体、铜产品,占收入比例分别为37.01%、14.93%、13.96%、16.07%、7.14%。要知道,2014年,华友的钴产品和铜产品的收入占比高达85.84%。

无论如何,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三元前驱体和三元材料从建设到投产,华友钴业尚需一段时间。在业界看来,在材料端产能尚未兑现之时,华友钴业的股价变动与金属价格高度共振。“2022年以前,公司股价和钴价共振明显,而2022年后,公司股价表现与镍息息相关。华友钴业依然金属周期色彩浓厚。”

尽管华友钴业在业务多元化和产业链上下游延展上不断突破,但时下全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困扰着它。对此,陈雪华对媒体表示:“从根本上讲,产能过剩要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来化解,但也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需要创新思路、开辟新路来化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