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统一大市场到中国式现代化:年中国经济十大关键词|回望③

2023-04-18 21:03

从统一大市场到中国式现代化:年中国经济十大关键词|回望③

记者 樊旭 辛圆 王玉对中国经济而言,2023年是新冠疫情三年来最艰难的一年,不仅要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还受到多个超预期事件的冲击,如疫情冲击超预期、外部环境动荡超预期、美联储政策收紧超预期等。
面对种种挑战,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2023年,在经济曲折前行的同时,制度改革的步伐也未停止,从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到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系列更深层次、更加系统的改革举措正在形成,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界面新闻特此盘点了2023年中国经济十大关键词,以记录这一年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脉络。
1、留抵退税近十年来,我国持续推出减税降费政策,为市场主体和民生福祉“保驾护航”。
今年,税收优惠政策最大的亮点非“留抵退税”莫属。
“留抵退税”全称为“增值税留抵税额退税优惠”,增值税是按照销项税额减进项税额计算应缴税额,“留抵退税”就是对企业没有从销项中抵扣完、以后可以继续抵扣的进项税额予以提前退还。
3月,全国两会期间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对留抵税额提前实行大规模退税,优先安排小微企业,重点支持制造业,全面解决制造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生态环保、电力燃气、交通运输等行业留抵退税问题。
5月,留抵退税政策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等7个行业。
今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多地频发的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不少企业生存经营遇到困难,甚至出现生存危机。
包括存量税款一次退还和增量税款按月退还的大规模留抵退税,切实为企业增加了可用资金和流动性,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截至11月10日,2023年4月以来,已经退到纳税人账户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款合计21864亿元,规模远超过去三年总和。
其中,制造业占比26.7%,成为受益最明显的行业,交通运输业占比15.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占比8.6%,批发和零售业占比7.6%。
从企业规模看,小微企业是受益主体。
2023年以来已获得留抵退税的纳税人中,小微企业退税达9178亿元,金额占比39.7%。
从政策效应看,留抵退税发挥了为企业“输血”、“活血”的积极作用。
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截至11月10日,全国退税工业企业购进金额同比增长12.1%,比无退税企业高2.8个百分点;退税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3%,比无退税企业高2.2个百分点。
高技术行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退税4056亿元,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2%,比全部企业高3.8个百分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8%,比全部企业高5.4个百分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展望2023年,留抵退税政策将会进一步优化,发挥效用。
11月16日,国家税务总局货物和劳务税司负责人吴晓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税务部门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坚持“快准稳好”办理制造业增量留抵退税,确保政策直达快享。
同时,积极研究优化完善制造业留抵退税制度,更好支持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2、全国统一大市场3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一则文件——《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引起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从推进市场设施联通,到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从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到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统一,这一关于建设统一大市场的文件被学界和业界认为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意见》强调。
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副司长蒋毅表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仅有助于稳定发展预期,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也有助于集聚资源、推动增长、激励创新、优化分工、促进竞争,可以释放巨大而持久的动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部分行业已经开启了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步伐。
7月,商务部等部门发布《关于搞活汽车流通扩大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建设全国统一汽车大市场,破除新能源汽车市场地方保护,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二手车限迁,优化完善二手车转移登记,有效促进市场互通、规则互联、供需互促,加快形成高效流通、梯次消费的全国统一汽车大市场。
另一方面,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也引起了一部分人群对重返计划经济的担忧。
10月,部分省份加快恢复重建供销社的消息进一步引发社会讨论。
对此,专家认为,这是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误读,与《意见》精神背道而驰。
正如《意见》指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必须要建立在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
至于供销社,则是为了在市场经济中更好发挥合作经济的功能,助推乡村振兴和国内国际双循环。
供销社的存在,是让市场多一种选择,并非只留下一种选择。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项系统工程。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各地区各部门,一方面,坚持目标导向,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压茬推进统一市场建设。
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
3、稳住经济大盘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和一系列超预期因素影响下,2023年中国经济出现较大波动。
特别是从3月开始,新冠疫情在深圳、上海等经济重镇爆发,对国内生产和消费造成极大影响——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升至6.1%,创2018年推出该统计指标以来的新高;3月至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连续三个月负增长。
在此背景下,稳增长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大幅提升。
5月23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决定实施6方面33项措施,主要包括:财政及相关政策、金融政策、稳产业链供应链、促消费和有效投资、保能源安全、保障基本民生。
两日后,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在会上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保市场主体以保就业保民生,保护中国经济韧性。
随后地方层面纷纷出台措施,多措并举稳住经济大盘。
5月29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从8个方面提出50条政策措施,聚焦稳外资、促消费、扩投资等多方面内容。
稍后,广东省也发布了贯彻落实国务院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实施方案,逐项对标国务院部署的33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梳理形成涵盖财政、货币金融、稳投资促消费、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本民生等6方面131条具体措施。
在一系列稳增长措施支持下,6月部分经济指标呈现好转迹象。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当月社会消费品同比增长3.1%,扭转此前三个月同比下降的态势,高于5月9.8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较5月加快3.2个百分点。
为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8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在落实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同时,再实施19项接续政策,包括增加3000亿元以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和依法用好5000亿元专项债结存限额,再次增发农资补贴和支持发电企业发债融资,等等。
从第三季度经济表现来看,政策效果比较明显。
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3%,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GDP同比增长3.9%,比二季度加快3.5个百分点,环比由二季度下降2.7%转为增长3.9%。
11月以来,随着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新十条”措施相继出炉,市场对明年中国经济将加快恢复的信心明显增强。
界面新闻采集的13家机构预测中值显示,明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达到5.1%,其中,10家机构的预测在5%或以上。
4、降准降息不同于2021年货币政策边际偏紧的状态,2023年我国货币政策整体取向较为宽松,年内央行两次下调政策利率,两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总的来看,在国内经济恢复较慢的背景下,结构性通胀压力和海外央行加快收紧步伐,都未对国内货币宽松构成实质性障碍。
年初,为缓解企业负担,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同时考虑在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之前打出提前量,人民银行于1月17日分别下调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和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利率10个基点。
其中,7天期逆回购利率从2.20%下调至2.10%,是自2020年4月以来首次调整,1年期MLF利率从2.95%下调至2.85%,是自2020年5月来首次调整。
3月后,新冠疫情在深圳、上海等重点城市爆发,给原本已经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中国经济带来更大冲击。
与此同时,美联储在3月开启了本轮史诗级加息周期的大幕。
央行为兼顾内外平衡采用降准而非降息的方式,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受疫情严重影响的行业和中小微企业的支持。
4月25日,央行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本次降准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1%。
进入下半年,一方面,中国经济依然面临疫情的冲击,与此同时,外需开始转弱;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硬着陆风险明显上升,多地出现烂尾楼“集体停贷”事件。
在此背景下,8月15日,央行再度下调政策利率10个基点,1年期MLF和7天期逆回购利率分别降至2.75%和2.00%。
11月开始,疫情在全国多地再度反弹,为稳增长、稳信心、稳预期,央行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部署在12月5日再度降准。
本次降准幅度依然是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释放长期资金约5000亿元,至此,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降至7.8%。
此外,今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经历了3次调整,均为下调,时间分别在1月、5月和8月。
1月,MLF操作利率下调后,1年期LPR下调10个基点至3.70%,主要和房贷利率挂钩的5年期LPR下调5个基点至4.60%;5月,为更好满足合理的购房融资需求,5年期以上LPR下调15个基点至4.45%,1年期则保持不变。
8月,MLF利率下调后,1年期LPR下调5个基点至3.65%,5年期以上LPR下调15个基点至4.30%。
随着LPR的下调,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也持续降低。
人民银行数据显示,9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34%,同比下降0.66个百分点。
其中,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0%,同比下降0.59个百分点,处于有统计以来的低位水平。
12月,定调明年宏观政策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虽然和上一年相比,中央对货币政策的要求由“灵活适度”改为“精准有力”,但分析人士指出,考虑到当前国内外形势——内有疫情快速发展、外有全球经济衰退担忧,明年中国货币政策依然会较为积极,维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和稳定偏低的利率环境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
分析人士的看法稍后也被证实。
12月17日,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2023-2023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要求,可以概括为“总量要够、结构要准”。
“总量要够”就是货币政策的力度不能小于今年,需要的话还要进一步加力,除非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超出预期。
“结构要准”就是要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继续落实好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效果好的可以酌情加力,对一些具有明确阶段性要求的政策,要及时评估,可以按时有序退出,也可以根据需要延长。
5、结构性货政策工具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以再贷款为代表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频率明显上升,今年以来人民银行进一步做“加法”,不但对原有的一些专项再贷款额度进行扩充,还创设了更多阶段性的专项再贷款,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年初,人民银行在支持普惠金融的基础上,通过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加强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接触型服务业及其他有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行业的支持力度。
4月,推出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两项专项再贷款政策,聚焦新发展阶段中的重点任务。
5月,新增1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额度;创设交通运输专项再贷款,促进解决疫情防控中的痛点难点。
6月,在原有的结构性政策工具基础上增加民航应急贷款额度1500亿元,并适当扩大支持范围,加大对民航等受疫情影响较大企业的纾困支持力度。
9月,推出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专项支持金融机构以优惠利率向制造业、社会服务领域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设备更新改造提供贷款。
此外,9月,央行在时隔两年半后重启抵押补充贷款(PSL),截至11月底,已累计向三大政策性银行净投放6300亿元PSL。
对于PSL的具体投向,央行未有说明,但业内普遍认为,PSL的重启与近期国家加大房地产市场保交楼力度以及加大基建投资稳增长等密切相关。
对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频繁使用,央行给出的理由是,一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建立激励相容机制,将央行资金与金融机构对特定领域和行业的信贷投放挂钩,发挥精准滴灌实体经济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具有基础货币投放功能,有助于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信贷平稳增长。
除了央行提到的两大原因外,分析人士指出,相比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在辅助投放流动性的同时,维护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特别是在今年美联储连续激进加息的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使用空间受到制约。
其次是“四两拨千斤”撬动信贷增长。
据信达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的测算,2023年,增量、存量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分别可支持信贷投放5733亿、7400亿,结合货币乘数,可撬动新增信贷超10万亿元,贡献社会融资增长3.2个百分点。
此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助于降低实体融资成本,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9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0%,同比下降0.59个百分点,处于有统计以来低位。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银行在2023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删除了“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的表述?,?但报告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措辞变化不大。
分析师表示,在国内通胀上行和海外加息压力下,结构性工具将成为货币政策的主力,继续对创新、低碳、中小微企业、新基建以及地产保交楼等重点领域提供融资支持,助力经济平稳增长。
6、人民币贬值2023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经历了两轮下探,最低跌至7.3280,创2008年1月以来新低。
两轮下行的原因基本相似:美元指数走强、国内经济反弹受阻以及中美利差倒挂加深。
第一轮贬值从4月19日至5月13日,当时新冠疫情在多个经济重镇爆发,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同时,市场押注美联储将加快加息步伐以应对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6.3698一路跌至6.8150,累计下跌超4000点,跌幅6.5%,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6.3789一路跌至6.8364,跌幅达到6.7%。
在此期间,为抑制人民币单边贬值预期,央行于5月15日正式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至8%,释放外汇流动性。
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稳定经济大盘的措施,各地加快复工复产。
随着中国经济逐渐企稳,人民币汇率亦趋于稳定,6-7月进入平盘整理阶段。
第二轮贬值从8月11日至11月1日,期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但跌破前期低点,还时隔两年再度破7,在岸人民币汇率最低跌至7.3280,创2008年1月以来新低,本轮在岸汇率累计下跌近6000点,跌幅达8%;离岸人民币汇率最低跌至7.3748,跌幅达到8.9%。
为稳定市场预期,人民银行拿出了更多的工具。
先是在9月15日再度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至6%;接着在9月末又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上调至20%,提高企业远期购汇成本;10月25日,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上调至1.25,参数越高,意味着企业和金融机构可跨境融资的上限越高。
除了实际行动外,央行还多次喊话,稳定市场信心。
比如,9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短期来看,人民币双向波动是一种常态,不会出现“单边市”,但是点位是测不准的,“大家不要去赌点位”。
9月27日,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电视会议召开,会议强调,外汇市场事关重大,保持稳定是第一要义,会议要求,自律机制成员单位要自觉维护外汇市场的基本稳定,坚决抑制汇率大起大落。
在一系列稳汇率行动下,人民币汇率终于有所企稳。
11月中旬后,随着美联储加息预期放缓,美元指数开始显露疲态,与此同时,国内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令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预期再度改善,在此双重因素推动下,人民币汇率走出一波强势反弹,于12月初收复了7.0重要关口。
回顾今年的两轮人民币贬值,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预期对人民币汇率企稳至关重要。
展望明年,分析师也认为,决定人民币汇率的最根本因素仍是中国经济基本面,经济强则货币强。
他们普遍认为,明年二季度后,若美国加息步入尾声,而国内政策进一步加码带动经济回升,届时人民币汇率或转向升值。
7、“保交楼”“保交楼”,是2023年中国房地产行业最大的话题。
2023年上半年,在整个宏观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房地产行业越发陷入泥潭,虽然监管部门多次出台利好政策,从支持需求端到支持企业端,但政策效果不及预期。
7月,停贷断供潮在全国多个城市上演,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据易居研究院统计,全国约有80个城市的烂尾楼小区业主宣告停止偿还房贷,发布“停贷告知书”超过270余份。
为了避免可能引发的房地产行业流动性危机以及金融系统性风险,监管层迅速推出应对方案。
7月14日,据央视报道,中国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针对“停贷”风波作出回应,表示将引导金融机构市场化参与风险处置,加强与住建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协同,支持地方政府积极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
7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到“保交楼”,会议强调,要稳定房地产市场,压实地方政府责任,保交楼、稳民生。
“保交楼”工作任务上升到国家层面。
8月29日,在央行指导下,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推出“保交楼”专项借款2000亿元。
借款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专项用于支持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加快建设交付。
随后,借款陆续在沈阳、郑州、洛阳等地到位,投入“保交楼”工作。
地方层面也动作不断——设立纾困基金、对问题项目“一盘一策”“一对一帮扶”、各级领导对项目“挂联兜底”、协调引入区域国企和金融机构来盘活项目等等,方式不一而足。
在多方力量的“保驾护航”下,“保交楼”工作逐渐显现成效。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10月,房屋竣工面积4656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7%,累计降幅连续三个月收窄。
另据媒体报道,10月31日,河南首个“保交楼”项目首批住宅楼在洛阳完成交付;11月7日,湖南省常德市奥园·誉景湾小区一期首批636套房屋交付,此为国家专项借款资金下达以来湖南“保交楼”项目中首个正式交房的项目……进入11月后,监管层还先后从信贷(“房地产金融16条”)、债券(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股权(恢复上市房企和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资)三方面为房企融资松绑,缓解其资金压力,提振市场信心。
11月底,央行在前期推出的“保交楼”专项借款的基础上,又面向6家商业银行推出2000亿元“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为商业银行提供零成本资金,以鼓励其支持“保交楼”工作。
2023年步入尾声,但“保交楼”的工作仍未止步。
据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3年,“保交楼”仍然是明年的工作重点之一。
“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
”会议指出。
8、基建投资在今年各项宏观经济数据中,基建投资无疑是最亮眼的一项指标。
1-11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长8.9%,远高于2021年全年0.4%的增速。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推动今年基建高速增长的“粮草”就是——专项债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
专项债方面,今年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3.65万亿元,与上年持平,但发行节奏较去年大幅提前,至6月底新增专项债额度已基本发完。
为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四季度经济回升,7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在此基础上,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明确“依法用好5000多亿元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10月底前发行完毕。
中国债券信息网等公开信息显示,今年前11个月,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首次突破4万亿元,达到4.03万亿元,创下专项债发行七年来的新高。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是提振基建的又一“利器”。
6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出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由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筹集资金用于设立基础设施基金,再投放到重大项目补充资本金,或者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
在首批基金投放完毕后,8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追加3000亿元以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
央行发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截至10月末,两批金融工具合计已投放7400亿元,有力补充了一批重大项目的资本金。
与此同时,各银行为金融工具支持的项目累计授信额度已超3.5万亿元。
另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消息,截至11月底,两批金融工具支持的2700多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全年64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已全部下达完毕,项目开工率达近5年最高水平;今年已发行专项债券的项目开工率达95%,已使用的专项债券规模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重点领域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截至11月底,国家发改委已审批核准106个重大项目、总投资约1.5万亿元。
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时,继续将稳增长置于首位,会议特别要求明年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分析师普遍认为,在资金、项目的支持下,明年基建投资仍将保持强势,成为稳增长的中坚力量。
分析人士还指出,政策性金融工具定位为重大项目的资本金补充工具,受约束相对较少,加上政策性银行及各商业银行积极推进落实相关项目的配套融资,从实践来看,其发挥的杠杆作用要远大于同等额度的专项债。
东北证券报告预计,明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有望达到9000亿元以上。
9、个人养老金开闸尽管早在1991年国务院就提出“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即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但多年过去,主要还是第一支柱在发挥作用。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第一支柱——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面临的收支压力越来越大,部分省份甚至已出现“亏空”,在此情况下,补齐第三支柱的短板迫在眉睫。
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明确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度,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实行完全积累。
每年每个参加人可缴纳个人养老金上限12000元。
意见指出,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资金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运作安全、成熟稳定、标的规范、侧重长期保值的满足不同投资者偏好的金融产品,参加人可自主选择。
为鼓励参与个人养老金,国务院决定对其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对缴费者按每年12000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投资收益暂不征税,领取收入的实际税负由7.5%降为3%。
根据国泰君安证券的测算,将个人养老金领取时的税负由7.5%降低至3%,边际上每年可以为居民进一步节税540元,有利于提升居民对个人养老金的参与意愿。
11月25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宣布个人养老金制度开始在先行城市(地区)实施,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和成都等36个城市被定为先行地区。
当日,多家银行正式上线个人养老金业务,开放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开立等服务,也有银行上线养老保险产品、养老目标基金。
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个人养老金是一项全新的制度,需要在部分城市或地区试行1年后,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开。
12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前理事长戴相龙在中国社科院社会保障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3)》发布式上表示,能否达到发展个人养老金的预期目标,关键在于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和各部门、各金融机构的组织推进。
个人养老金的推进快慢,还要看人民大众对有关规定的接受程度。
如果执行一个时期还达不到预期目标,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他建议,一是扩大税收优惠。
投资收益不纳税,支取养老金按3%缴纳个税,是一个优惠政策,但是如果个人养老金额度过低,这两条政策吸引力也不会大。
建议今后把个人养老金最高限额提高到1.8万元以上。
二是对个人养老金投资收益实行保底。
如增加政策扶持力度,可以研究由个人养老金受托投资管理机构,对个人养老金的投资收益率保底,按完成一个合同执行期计算,投资收益率不足5年期国债收益率时,由投资管理人补足,经过一定时间,再由政府补给个人养老金的受托投资管理机构。
10、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无疑是今年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10月16日,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作报告,报告回顾了过去五年以及十八大以来十年的工作成果,并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了重要指引。
二十大报告明确,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报告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报告还明确了两步走的时间表。
报告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
经济学家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二十大报告中最闪亮的关键词,就经济工作来看,报告提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意味着未来五年共同富裕的目标将进一步落实落细,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基础民生领域有望迎来更多的相关政策。

相关推荐